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一提到古籍,人们想到的关键词往往是高冷艰涩、皓首穷经。看到90后古籍编辑的办公桌时,这种刻板印象瞬间被打破了——
年轻人+新技术 为古籍寻找新的“打开方式”
核对底本、异体字处理、校勘记写法……这些看似无比繁琐、枯燥的流程,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90后青年编辑周潘宇镝却乐在其中,她期待这家新的古籍出版社正式入驻柏园后,自己可以参与更多更富挑战性的古籍出版项目。
近年来,古籍保护与传承事业迎来一股清新之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如星火般汇聚于此,他们怀揣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与敬仰,走进古籍的世界。这些青年编辑、学者投身古籍的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工作,用年轻的热情与智慧,守护着历史的薪火,承担起将国学精粹推向现代社会的重任。
有“真爱”,才能“做好、做深、做精”
周潘宇镝眼中的古籍,跟她桌上的萌摆件一样美好。早在中学时代,古诗词就让她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古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她进入出版社成为一名编辑。工作两年多来,她已先后参与了《南海志》《香山志》等地方志的编辑工作。
“你不觉得古代的文字很美吗?简洁、凝练、优雅。”说到古籍的美,原本寡言少语的周潘宇镝瞬间活跃起来。在她看来,古籍之所以魅力无穷,还不仅仅是因为文字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想到古人曾同样在这片土地生活、吟诗、写作,延续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就觉得无比神奇和伟大。”
而这些奔腾不息的深层文化密码,就藏在一页又一页古籍中。周潘宇镝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文化从古籍中“走出来”,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和阅读视野中。“我做古籍,并没有很大的雄心壮志,也不刻意追求大的出版项目。只要我参与责编的古籍能顺利出版,我就很开心。”
一部古籍的出版有的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这吓退了很多年轻人,周潘宇镝却从中感受到别样的浪漫。“确实很耗时,但我觉得这本身也是做古籍的魅力之一。”周潘宇镝说,编辑古籍仿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每次校对、注释都像是和历史人物进行对话,这种感觉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
她表示,很多人以为古籍一定就是艰深的大部头,动辄上百万字读不完也不好读,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轻量化、易于阅读的古籍。比如文字优美的《陶庵梦忆》,轻松愉快的志怪小说《酉阳杂俎》,每一本书都让她沉浸其中。
“古籍可以离普通人很近。比如《随园食单》就是专门写吃的。很多古人的日记、笔记其实什么都写,包括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郊游等。”周潘宇镝表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古籍流传至今,踏着千百年的尘霜而来,依然熠熠生辉,依然能为我们所用。
“古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柏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参与,让古籍工作焕发新的活力,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据柏峰介绍,新批复成立的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编辑团队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去年校招还招聘了5个00后,整体队伍非常年轻有朝气,就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健康有优势的人才结构。“我们去年报的80个选题中,除了一个项目领头的是70后,其他大量编辑团队都是80后、90后,这就是我们岭南古籍社的未来。”
最令柏峰欣喜的是,她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古籍真正的热爱。“做古籍终究还是有门槛的,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连入门都很难,更不用说做好、做深、做精。”
希望翻阅古籍也成为大众的“日常”
近年来,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收获了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