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在中国西北的群山环抱中,甘肃临夏州康乐县因坐拥丰富中药材资源,凭“药力”声名渐起。此地生长着当归、党参、黄芪等10余种道地药材,当地人对“康乐”县名解读独特,“康”便寓意康养。梳理官方政策,从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举措中,便能洞察当地进军康养产业的决心。
天然药库上崛起的“亿元产业”
康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独特地理气候孕育出65科258种野生药用植物。自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开启中药材种植之路,1983年被甘肃省认定为“党参生产基地县”;如今,种植面积常年超5万亩,年产值达7.5亿元。
景古镇景古村一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平,18岁便以架子车走村串巷收购药材。如今,他在青海流转3000多亩土地大规模种植,在村里保留几十亩用于试种新品种。去年涉足加工环节,凭借种植到加工全程可溯源的优势,向广东药企订单销售。
距景古镇约1小时车程的八丹乡麻湾村,27户人家形成“家族式经营、亲戚带亲戚”的药材贩运模式。28岁的马国雄,靠向南昌药企订单式供应柴胡等药材,年收入最高可达七八十万元。
为推动产业升级,康乐县连续三年出台奖补政策,累计发放5088万元,建成1个核心基地、2个示范基地和5个推广基地,并与石家庄以岭药业合作建立当归、柴胡GAP基地,促进种植绿色化、标准化。
景古村文书、24岁的孙楠返乡成为“中药材主播”,以沉稳风格推销当归等药材。虽起步业务量少,但具有示范效应,已有合作社邀请他进行直播技巧培训,让村民看到电商赋能产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