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碛、羟、釐、拏,这些都念啥?罍、觚、盨、斝,都是干什么的?“博物馆热”席卷京城,但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没有标注拼音,让观众傻了眼;一些展品说明太过简略或太过专业,也让人看不懂。有家长一提起带孩子逛博物馆就发怵:“进门就发现自己是文盲,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生僻字不标拼音,让人难以识字;说明文惜字如金,让人看得不明就里。这两种情况,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切身的感受,相信不少人也闹出过“认字认半边,有时错上天”的笑话。近年来,屡有观众、网友在社交媒体呼吁,博物馆对于文物展品的介绍,应当“明白点”“详细点”“友好点”,而不是字怎么念要靠观众猜,文物到底是什么、干什么用,观众也只能靠猜。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博物馆就像一座深藏着无尽宝藏的神秘宫殿,而文物名称标注和文字说明,则是开启这座宫殿各扇大门的两把“钥匙”。观众需要通过两把“钥匙”,认识文物、了解文物,并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初步破解文物的奥秘。如果博物馆中的生僻字不标拼音,说明文惜字如金,如此“高冷范儿”,难住的不仅是众多观众,还“难”住了文物知识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的传播普及。
参观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旅游,了解每一个展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由点到面勾勒出整个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印记。在游览过程中,如果游客来之前预备的问题和临时产生的问题都能在现场找到答案,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博物馆参观才算不虚此行。也正是在全面了解、熟悉文物的过程中,游客才会有更独特的感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满足对历史文化的探知欲。
相较某些博物馆生僻字不见拼音、展品介绍惜字如金,另一些博物馆的做法就值得称道。比如在内蒙古博物院,一些说明牌标注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和注释,即使是小学生也能通读甚至理解。一些展品的说明牌介绍得格外详细,比如一件名为“冰穿”的展品介绍,不仅告知游客这是“冬季人们凿冰捕鱼使用的工具”,还介绍了冰穿凿冰捕鱼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