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将其概括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是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又一次作出明确指示。我们必须深刻领悟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认真抓紧落实。
1.金融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金融已从简单的借贷活动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其形态、性质、功能不断演进变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同任何事物一样,金融活动也是基于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一系列变革、危机后逐步完善,不可避免会深深打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制度的烙印。因此,金融既有其之所以为金融的一般自然属性,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
所谓金融的一般自然属性,是指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经济活动所具有的面貌、规律、现象以及特征。虽然金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的本质属性,这是金融区别于其他领域如财政的重要特征。只要谈及金融,人们会自然想到融资、契约、信用和风险之类。正是基于金融的这种自然属性,不同经济体对同类金融机构和活动才会有相似的管理制度,才能达成很多共识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相对通行的规则指引。
金融的社会文化属性,则是指金融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历不同的发展历史之后所出现的一些特质。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宗教、种族、语言、政治等都会导致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又必然会影响到金融,给金融打下不同文化的烙印。金融活动是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来进行的,涉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金融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经济活动,不同国家的金融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性,也注定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开创之路,既要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有适合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