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7月24日电(薛凌桥)“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Stephen Brawer)日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
采访过程中,布劳尔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话题发表看法。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谈及中国的社会制度,布劳尔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这一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
布劳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所有人都会过上好生活。他特别强调,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一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布劳尔列举了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人类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和中国体量相当的国家,能做到带领8亿人口走出绝对贫困。“放眼世界,这都是一个亮眼的成就。”他评价道。
布劳尔进而谈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他指出,过去四十年间,中国坚持不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获得切实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他指出,中国政府积极回应民意,而中国人民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布劳尔认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共鸣。
“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试图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念强加给中国。”布劳尔批评这些理念空洞,并未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深刻本质。中国共产党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实中的成功与活力,远超大多数西方人的理解或者解读。
2023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的“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布劳尔强调,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订立合作协议,都是秉持着自愿和合作原则,中国并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建立合作,更重要的是,建立友谊。基于儒学研究,他认为,儒家思想强调“友谊,是建立互信、促成合作的基本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