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柳泽兴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从这里起源,一路奔向远方。这块地理高地,就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今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周年。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设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再到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历经20年保护建设的艰辛探索实践,集中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20年艰辛保护生命之源
约古宗列盆地,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立春已过,这里依然滴水成冰。冒着风雪严寒,藏族牧民尼格一行7人,骑着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巡查监测,守护源头生态。
“虽然天寒地冻,但对那些夏秋季节进不去的湿地草滩来说,却是巡护的好时机。”从小在黄河源头长大,尼格对生态有着深刻体会。“小时候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我们家要到2公里外的河流去找水。”
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一度退化恶化,河流频频断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水源涵养能力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威胁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